昨日,市民參觀展出的高羅佩私人收藏文物。重慶晨報記者 甘俠義 攝
  重慶晨報訊 記者 李晟 陪都重慶除了催生一代漢學大師、荷蘭人高羅佩外,還催生了哪些世界知名的漢學大師?答案是美國的費正清和英國的李約瑟。昨天,“高羅佩在重慶”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三峽博物館召開。
  在研討會上,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西南大學抗戰協同中心主任周勇細細講述了費正清和李約瑟在重慶的故事。
  費正清:架起中美出版物交流橋梁
  曾經兩度在美國駐重慶大使館工作的費正清,以其在政治文化領域里架起中美交流橋梁,成為對兩國關係產生重要影響的漢學家,被譽為“頭號中國通”。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35歲的哈佛大學教授費正清受命來到重慶。當時,費正清為美國國務院文化司的代理人。他在美國大使的領導下,從事中國問題研究,並將中國的出版物收集整理,以促進中美之間出版物的雙向交流,因此被稱為“架起中美兩國出版物交流橋梁的使者”。
  這些工作實質是以大使館為“大本營”,在重慶通過多渠道的活動,為華盛頓“部際收集外國出版物委員會”(簡稱IDC)搜集中國方面有價值的資料。據資料統計,到1943年,華盛頓“部際收集外國出版物委員會”已經掌握了70種中國的期刊,它發行的中國圖書縮微影片目錄達到22頁之多。
  1943年,費正清來到周公館,初次見到中國共產黨的代表周恩來。周恩來淵博的學識和非凡的才能打動了費正清。他這樣形容周恩來:“他有一雙威嚴的光芒四射的眼睛,在其和藹友善的外表下,掩藏的是久經磨練的猶如鋼鐵一般的意志……”
  李約瑟:讓世界重新認識中華文明
  英國人李約瑟來到重慶是在1943年,當時他被任命為英國駐華科學參贊。重慶之行,讓這個英國著名科學家第一次看到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周勇說,來到重慶的李約瑟在駐華大使西摩的支持幫助下創立了中英科學合作館,主要擔負為戰時中國的科研和教育機構援助物資、提供信息。當時,中國科學工作者普遍缺乏圖書資料,對外學術交流處於完全隔絕的狀態,中英科學合作館在李約瑟的主持下,通過英國文化委員會將6775冊科技圖書輾轉運到重慶,並將約200種英國科學工程和醫學雜誌複製成微縮膠卷運到中國,這些寶貴的書刊資料因此成為戰時中國科學界的主要信息來源。
  為了幫助中國科學工作者和國外同行進行學術交流,李約瑟還竭力將中國科學家的論文推薦到國外的科學期刊上發表。據不完全統計,李約瑟幫助中國學者送往國外發表的學術論文,1943年有30篇,1944年和1945年達108篇,其中大多數推薦到英國《自然》、美國《科學》等世界一流期刊上發表。
  而隨著合作館的創立,李約瑟以陪都重慶為圓心,開始了他在中國的行走之旅。李約瑟發現,中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積累了大量的文明成果,而多數外人卻壓根兒未曾想到他們自己是最終的受益者。同樣,他還發現煉鐵爐、拱橋、弩、天花疫苗接種、象棋、衛生紙、地震儀、手推車、動力飛行等也都是中國人發明的。  (原標題:陪都重慶曾催生多位漢學大師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k84vkefl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